北京《生命时报》2024年4月2日发布马老师文章

马健文
2024-04-05

文章名:发“表情脸”也有代沟

作者:马健文

注册心理咨询师

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迅速发展表情符号逐渐成为人们表达情绪、输出态度的重要工具。但很多年轻人在与长辈交流时,都会注意少用表情符号,因为二者对不同符号的解读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年轻人常用微笑的表情,来表达皮笑肉不笑、阴阳怪气的态度,老年人则单纯用来表示喜悦,甚至是赞许;与之相似的微笑挥手再见表情,在大多数年轻人眼里是绝交、再也不见的意思,但在老年群体中,却蕴含着亲切、友好的告别意味。


这种代沟并非无法抹平。近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老年用户有动力,也有能力使用表情符号,只是对自己缺乏信心。


该研究共纳入240名18~80岁的成年人。研究人员让参与者阅读8个表情符号,分别将其归为愉快、悲伤、惊讶、愤怒情绪中的一个,并为这种情绪的强烈程度打分,以衡量参与者理解的准确性。参与者还填写了一份与表情符号使用相关的问卷。结果显示,年龄与表情符号使用的频率、多样性呈负相关,老年人普遍认为表情符号不太容易学习,却比年轻人更重视它们的作用。代表惊讶的表情符号,即睁大眼睛、扬起眉毛,是老年人最容易误读的,但总的来说,年龄对表情符号理解的准确性影响不大。既然如此,为什么表情符号带来的代沟这么明显呢?


首先,年轻人和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同。年轻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习惯用表情符号来表达复杂情感。老年人年轻时没有社交软件,对新的交流方式不太熟悉,缺乏对引申义的敏感度,更倾向于直观地理解和使用表情符号。


其次,老人收到的有效反馈较少。不同于面部表情反馈的即时、直接,老人很难在文字交流中判断是否对表情符号产生了误解。如果年轻人为了避免尴尬或冒犯,不解释符号的引申义,老人就无法从经验中学习表情符号的普遍使用方法。


最后,刻板印象会影响老人学习表情符号的信心。有证据表明,关于衰老的负面刻板印象会影响老人的认知表现。接受这种刻板印象的老人,可能会自认为没有能力使用新技术。可以说,缺乏自信是限制老人使用表情符号的关键障碍。


因此,只要能获得一定的帮助,老年人完全有能力掌握表情符号的使用方法和准确含义,并自如地将其运用到日常交流中,随之而来的好处有很多。


促进代际沟通。通过使用表情符号,老年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年轻人的沟通方式,有助促进代际交流,减少老人孤独感。表情符号不同于文字,其图像传播能力能充当情绪的表达器,如果能正确使用,可以起到缓解气氛、增加沟通趣味的作用,让老人更愿意参与社交。


激发学习欲望。表情符号背后是社会文化潮流,老年人积极学习,有助激发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拓宽视野,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


提升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身执行能力的信心。学习使用表情符号可以锻炼老人认知能力,有助保持大脑健康;熟练掌握后,可以帮助老人更好地融入数字化社会,提升电子产品使用等方面的自我效能感。


想让老年人掌握表情符号,晚辈可以耐心解释不同符号的含义,并通过实际操作,帮助老人选择符合当下情境的符号。老人自身要保持开放心态,充满信心地尝试,不要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时主动寻求周围人的帮助,让自己尽快掌握这种新的交流方式。表情符号研发机构可以在社区内或小程序上,开设针对老人的培训课程,帮助他们建立使用信心,同时设计更易理解、意义更明确的表情符号,让各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无障碍交流。



发“表情”也有代沟.jpg

更详尽信息请查阅《生命时报》,或查阅人民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