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网络暴力:为奥运运动员呼唤理解与同理心

江佳荧 马健文
2024-08-10

000.jpg


在最近的2024年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表现可谓是全面开花,既有传统优势项目的稳定输出,也有新兴项目的突破,年轻选手的成长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都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增添了不少亮点。但在这些欢呼声中却夹杂着很多不好的声音,部分观众和网民对运动员进行人身攻击、诽谤侮辱等不当行为。比如田径运动员吴艳妮比赛前指天的动作,帅气又自信,却被网友谩骂“太过嚣张”、“表演型人格”;乒乓球运动员陈梦在夺得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冠军后,比赛现场的部分观众朝她竖中指和口出不逊……这些现象引起网友的广泛讨论。

首先,运动员实际上承担着巨大的公众期待压力,在公众眼中他们不仅是竞赛者,更是“完美”的代表。由于所处境况不同,再加上缺乏同理心,部分观众往往轻易就忽视了运动员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们把运动员的行为与表现不断放大,一旦运动员的表现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或出现失误,都可能引发他们巨大的不满,在情绪失控时选择攻击。对于运动员而言,参与国际大赛,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国家的荣誉,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对胜利的渴望,还有对国家、对家庭、对支持者的责任感。他们必须在巨大的压力下保持最佳状态,每一次失误都可能被放大解读,每一次胜利都需要付出超乎常人的努力。这种压力是外人难以体会的,它不仅考验着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更考验着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这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下,运动员常常面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身为观众所不能忽视的,我们要做到抱持同理心理解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轻易下判断。

其次,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自信和张扬,往往是他们长期训练和心理调适的结果。美国职棒大联盟传奇投手诺兰·莱恩(Nolan Ryan说:“你必须非常自信,才能在比赛中取得成功。”多项研究表明,自信心与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够帮运动员克服恐惧,发挥正常甚至是超常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吴艳妮赛前动作不仅是其保持斗志的一种方式,也表达了她的自我激励和对比赛的重视。每位运动员都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心理准备策略,相比吴艳妮自信张扬的表达方式,有些人则更倾向于内敛,通过内心的平静和集中来达到最佳状态,这是不能用主观标准去评判的。

再者,粉丝的狂热会带来极致的对比心理。奥运会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每四年举办一次,粉丝更容易陷入狂热状态,表现为情绪波动、容易受舆论导向。很多粉丝更是将“饭圈文化”带到了运动竞技中,表现为极端的忠诚和偏见。他们往往会为了支持自己喜爱的运动员而形成强烈的团体意识,这种忠诚有时会演变为对其他运动员的敌意,可能将运动员进行极致的对比和拉踩。一旦运动员发生负面新闻或成绩不理想,粉丝可能会使用网络暴力攻击对手来维护“偶像”的形象。然而,粉丝的攻击不仅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常常造成更大范围的争议与冲突,损害运动员的公众形象。

事实上,运动员如同我们一样,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情感与生活。我们应该接受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吐露,而不是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判、比较。每一位运动员的背后,都是数年如一日的汗水与辛勤。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体与心理压力,面对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超出自己能力的期望。想想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为生活和事业奔忙,我们也希望得到身边人的理解与肯定。每个运动员能登上奥运赛场就代表了他自身的竞技水平和过去四年不懈的努力,但是赛场如同人生,充满不确定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应当以更多的共情同理心去对待每一位运动员给予优胜者掌声,也应该给那些失利的运动员一份基本的尊重。




*本文由江佳荧、马健文原创,版权归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依法保留追究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