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让孩子活在监控里吗?

心理咨询师马健文
2018-03-24

作者:马健文


虽然父母确实无法时时刻刻盯着监控看,但对于孩子的心理感受来说,摄像头就相当于父母的眼睛如影随形,随时审视着自己。这会成为一种潜在的压力,让一些敏感的孩子时刻处在焦虑,过分谨慎的状态。摄像头作为父母对孩子控制的外延,使孩子在更多的场合受到父母的精神干涉,可能导致孩子人格结构中的超我不正常的发展,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正常的发展,让孩子无法很松弛、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监视器地下生活,还可能放大孩子很多日常的负面感受,比如孩子回答不上来问题会产生一些羞耻感,一般来说很快就过去了。但如果班里有摄像头,他可能想到自己这个很丢脸的行为,不仅被同学见到了,还可能还被自己的家长甚至全班家长的父母见到了,这种羞耻感无疑在孩子的心中被无限放大。显然,摄像头很容易让差生的自卑感越发严重。


摄像头对于家庭教育方式还可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从摄像头里看到的,只是孩子的行为。而行为恰恰只是精神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但是,摄像头只会让家长的关注点进一步聚焦于孩子的行为。毕竟孩子的所有问题都能在他的监控中找到所谓的“行为证据”,比如孩子成绩的退步总能找到课堂走神、玩闹、睡觉等证据,但这些就是导致退步的根本原因吗?在这些行为的背后,他会不会是因为爸妈关系不好而烦恼所以走神?会不会因为做作业熬夜太晚才昏昏欲睡?也许没有摄像头,我们会跟孩子通过沟通了解问题。而有了摄像头,我们很容易调出视频记录,直接找到“证据”,然后把某些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的行为而直接对孩子下定论,忽视孩子的解释。我们失去了进一步了解孩子的机会,比如他的心理活动、亲子关系质量等。而掌握这些讯息并及时调整,常常比压制孩子更为重要。监控并不能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还可能增加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事实证明,并不是父母管的越多,孩子就成长得越健康。


其实,出于更好的安全保障考虑,很多公共场所都安装了监控设备。学校作为一个公共场所,校方安装监控也是出于保障孩子的安全考虑。但是,对所有家长开放全时段观看权限的做法不可取。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考虑,应该由学校的安保部门负责妥善保存监控录像,必要时通过审核才可批准调用。如果学生家长希望更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学校可以考虑开放一个权限:有需要的家长可申请与班主任老师定期约见做一对一的沟通,频率可为每学期两次。一方面家长可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了解学生家庭状况,通过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助,达成一种合作的状态,共同协商、因材施教,比从视频监控里认识并理解孩子要立体得多,有意义得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