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厌学问题研究

2025-08-13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而厌学问题正逐渐成为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和谐与学校教育的突出难题。从偶尔的逃避上课到长期的不登校,厌学不仅是学习态度的问题,更是个体与环境互动失衡的复杂信号。我们机构深耕青少年心理研究多年,通过系统梳理厌学问题的成因、机制与干预策略,形成了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家庭、学校及社会提供科学指引。


上学.jpg

一、厌学不是单一问题,而是系统互动的产物

传统视角下,人们常将厌学简单归因于孩子懒”、“不努力学业压力大,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厌学是个体、家庭、学校、社会多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需用系统观重新审视。

  • 个体层面:厌学与青少年的心理适应能力密切相关。当面对学业挫折、人际冲突等压力时,若缺乏有效的情绪调节、抗挫能力或清晰的自我认知,容易陷入压力逃避的恶性循环。正如我们在案例中观察到的,部分青少年并非不愿上学,而是因担心同学看法”“到校后莫名紧张等适应障碍,形成了对学校环境的负面条件反射。

  • 家庭层面: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系统,其影响深远而隐蔽。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缺失、过高期望、不良沟通等,都会让孩子将学习痛苦体验绑定。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孩子出现厌学苗头后,父母的责骂、长辈的唠叨甚至邻居的议论,会形成继发压力,让孩子更难走出困境。

  • 学校与社会层面:学校的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氛围沉闷、教师关注不足,会降低孩子的学习价值感;而社会环境中多元娱乐的诱惑、功利化的学习观念,也会削弱青少年对知识本身的兴趣。

二、干预思路问题解决系统支持

基于系统观,我们认为厌学干预不应局限于纠正孩子的态度,而需构建个体家庭学校协同的支持网络

三、研究的意义:让每个青少年都能爱上成长

我们的研究始终围绕一个核心:厌学不是终点,而是青少年发出的求助信号”——它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需要更温暖的环境、更科学的引导、更包容的支持。通过解析厌学背后的系统互动,我们希望让家庭、学校与社会意识到:每个青少年都有追求价值感的本能,而我们要做的,是帮他们找到学习快乐的连接点,让他们在成长中感受到被理解、被支持、被需要。


【专家推荐】

  • 马健文(主任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国家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咨询领域深耕多年,对青少年厌学、适应不良等问题有着极为丰富的咨询经验。擅长结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从家庭系统、社会环境等多维度剖析问题根源,通过个性化咨询方案帮助青少年重建学习动力,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实战经验在行业内备受认可。

  • 黄春晖(主任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硕士,擅长处理青少年成长困惑、学业压力导致的厌学情绪及亲子关系问题。她以细腻的共情能力深入理解青少年内心需求,结合中高考心理解压等专项经验,为青少年提供精准的心理支持,帮助众多孩子走出学习困境。

  • 王斯婷资深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拥有十二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学及咨询经验,对青少年心理特点与厌学问题的干预有着扎实的实践积累。她长期深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一线,主讲多场青春健康教育、新生适应等专题讲座,实战能力突出(曾获广东省、汕头市心理教师技能大赛奖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