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名:咨询师不直接出主意
受访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马健文
本报记者:王思予
“我该不该分手”“孩子叛逆期怎么管”“我现在要辞职吗”……当人们带着人生困惑走进心理咨询室,最常期待的或许是一句明确的“你应该……”。但令人意外的是,直接给出现实意见恰恰是心理咨询的“大忌”。美国《儿童与青少年心理病理学研究》杂志曾对92名咨询师的近400次治疗进行分析,发现38%的失误案例属于“直接给建议”,远超争辩怀疑(16%)、批评指责(11%)等问题。为何“给建议”说明咨询师不专业?
“咨询师不给建议,并非冷血或不负责任,而是专业伦理的核心要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马健文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助人自助”,而非“替人决策”。他解释说,咨询师应避免介入来访者的人生重大选择,比如职业方向、婚恋决策等,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不能提建议——专业建议往往满足“非选择性”和“健康导向”两个原则。例如建议有睡眠问题的来访者尝试规律运动,或建议出现幻觉、自伤倾向的来访者及时到医院精神科就诊,这些基于科学常识和健康需求的提议是符合专业规范的。
但直接指导人生选择就被视为不专业、不可取。马健文进一步分析:“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价值体系不同,咨询师眼中‘正确’的选择,可能并不适合来访者。比如建议职场人‘辞职创业’,可能忽略了对方的家庭经济压力;劝抑郁者‘多出去散心’,反而会加重对方的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过度依赖他人建议会削弱来访者的自我觉察能力,违背心理咨询“培养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初衷。专业咨询师的职责是通过提问引导思考,让来访者自己探索适合自己的抉择,而非直接给出答案。
除了直接给建议,那些带有主观色彩的沟通方式也是不专业的表现。马健文举例说,有的咨询师会质问来访者“你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或批评“你就是太软弱了”,甚至威胁“再不改变你就会众叛亲离”。这些语言不仅会破坏咨询信任关系,还可能诱发来访者的羞耻感和内疚感,与“不伤害原则”严重相悖。来访者如果遇到这样的咨询师,要立马警惕起来,必要时终止咨询。
那专业的咨询师究竟该具备什么素养?马健文说来访者可以留意一下他们的“硬技能”和“软素养”,具体表现为8个方面:
专业共情能力。能接纳来访者、放下自身价值评判,从来访者视角理解其感受,这是建立咨询信任关系的基石。
扎实理论与技能。除具备相关从业资质外,需在某一咨询流派(如叙事疗法、心理动力学)有深入研究,确保专业技能过关。
清晰自我觉察。了解自身人格特点与潜在偏见,避免将个人问题投射到来访者身上,让来访者在咨询中感到舒适。
文化敏感度。尊重不同性别、文化背景来访者的价值观与理念,保持开放心态,不做主观评判。
严守职业伦理。严格保护来访者隐私,不将其姓名、个人特征等信息在公开场合分享,守住咨询伦理底线。
明确咨询同意。咨询前与来访者充分沟通咨询频率、费用标准等核心信息,达成一致后再开展服务。
避免多重关系。不与来访者发展咨询以外的社交、经济等关系,防止利益冲突影响专业判断,避免对来访者造成伤害。
坚守不伤害原则。不采用冲击性语言等方式刺激来访者心灵,始终以引导者角色帮助来访者探索问题,而非制造新的心理负担。
“现在市面上的心理咨询机构确实鱼龙混杂,有的机构号称‘三个月速成咨询师’,这是对来访者不负责的行为。”马健文提醒,选择心理帮助时,大家可遵循“三看”原则。
一看机构资质。优先选择有营业执照的正规机构,每个地方都有特定的标准。例如2025年4月1日起实施的全国首部心理咨询机构服务地方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心理咨询机构服务规范〉》)明确规定,合法心理咨询机构需至少配备3名心理咨询师,并新增督导师配备、实习及考核等条款,形成更严格的监管体系。要警惕那些无固定场所、仅通过网络接单的无资质“个人咨询师”,其专业背景和伦理操守往往缺乏监管。
二看咨询师背景。马健文介绍,2017年国家取消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后,行业门槛实际上进一步提高,国家不再认可“短期培训取证”,而更看重正规高校心理学专业教育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马健文说:“就像医生需要5年本科+3年规培,合格的咨询师也需要系统学习心理学理论,并在督导指导下完成至少数百小时的个案积累。” 目前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资质包括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注册心理咨询师(需满足学历、督导、个案等严格条件),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认证的心理治疗师(主要面向医疗机构)。
三看问题类型。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或伴有幻觉、自伤自杀倾向,应首先前往公立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马健文表示,医院的心理治疗师由卫健委统一认证,具备诊断和治疗轻度精神障碍的资质,而社会机构的咨询师不能从事医学诊断和药物治疗。
最后,马健文提醒,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选择专业的咨询师只是第一步,更需要来访者与咨询师建立信任,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真正的心理成长,永远始于自我觉察的那一刻。▲
更详尽信息请查阅《生命时报》,或查阅人民网。
如需有疑问或需心理咨询,请联系汕头爱家心理研究所:0754-883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