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时报》2025年8月12日发布马老师文章

马健文
2025-08-12

文章名:退休后填满“兴趣四宫格”

作者: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注册心理咨询师

            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马健文


退休后,本应享受悠然自得的美好时光,但有些人因生活节奏打乱,陷入迷茫。日本知名企业家大前研一提出的“兴趣四宫格”,有助应对这一困境。

兴趣四宫格是一套规划退休生活的独特方法,操作步骤简洁明了:首先,绘制一个十字坐标轴,将横轴左侧标为“一人”(代表独立活动)、右侧标为“团体”(代表社交活动);纵轴上侧标为“室内”(代表居家场景),下侧标为“室外”(代表户外场景),构建出四个象限,在每个象限中填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大前研一建议,每个象限最好填5项以上的活动,如此一来,无论面对何种天气、心情或人际条件,老人都能迅速找到合适的兴趣活动,轻松切换生活模式,让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填满兴趣四宫格能为老人带来诸多益处。第一,打破时间模糊感,重建生活秩序。退休后,工作不再是生活的锚点,老人容易陷入“日子重复”的空虚感中。这时,兴趣四宫格可以带来更多可能性,帮老人重新找回生活的掌控感,有效避免焦虑和空虚。第二,激活身心机能,延缓认知衰退。不同类型的活动能够比较平衡地锻炼大脑与身体,比如太极拳等活动可以提升体力、促进血液循环;合唱等团体活动可以强化社交互动、降低抑郁风险;老人学习新技能,有助延缓认知衰退,让思维保持活跃。第三,重塑自我价值,对抗退休失落。工作身份的剥离,常常会让老人产生被社会边缘化的心理落差。成为社区志愿者、掌握一门手艺等,能帮助老人重新构建“社会角色”,发现自我价值。


老人想填满兴趣四宫格,可以按照“三步法”进行。

第一步,唤醒潜在兴趣。许多老人因长期被工作束缚,对兴趣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过去想做却没做的事”,其实可通过多种方式拓展思路。一是通过环境启发,逛逛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或文化场馆,收集感兴趣的信息;二是从日常习惯延伸,比如爱做饭的老人可以尝试做地方特色菜等。

第二步,科学分类填充。以“钓鱼”为例,“一人+室外”可以独自钓鱼,“团体+室外”可以加入钓鱼协会,“一人+室内”能在家绑鱼钩、制作鱼漂,“团体+室内”可以组织钓鱼经验分享会。初期阶段,不必拘泥于活动的分类,允许一定程度的交叉与融合,重点在于确保四个维度都能得到充分的覆盖,避免兴趣活动过于集中在某一类型,从而真正实现生活的多元化。

第三步,构建长效机制。老人可以通过记录经历、设定合理目标、定期复盘等方式调整兴趣四宫格,使其与自己的内心需求、生活状态相契合,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成为熠熠生辉的探索之旅。  

0001页.jpg

更详尽信息请查阅《生命时报》,或查阅人民网。

如需有疑问或需心理咨询,请联系汕头爱家心理研究所:0754-88368363

  AIJIA卡片.png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