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发性觉醒——来自心理剧疗法的礼物(上)

马健文
2024-01-16

心理剧疗法由美国精神学家雅各布·莫雷诺所创立,是一种以心理学概念为基础的戏剧形式,通过剧情、人物塑造和对话来深入探讨人类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问题通过角色的情感、行为和思维来展现人类的心理活动。人们在表演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泄内心的压抑情绪、体验角色的思想情感,从而产生新的领悟和建立起恰当的行为模式的疗法。

心理剧通常涉及到人类的情感、心理问题、道德困境和内心挣扎等主题。它的剧情和角色塑造往往更加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而非单纯的外在冲突。表现形式可能更加抽象和富有象征意义,以此来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度。



作者: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心理治疗师马健文


一、自发性的意识启蒙

作为对心理剧理论一窍不通的人,我走进了易术心理剧疗法的工作坊。

在认识杨梓冬老师之前,我对心理剧这三个字的理解停留于在大学做心理老师时辅导学生心理社团拍的心理情景剧的概念上。

而了解心理剧第一个重要概念,是本次工作坊的心理剧导演、训练师钟亮红博士在课程开始就提到的“自发性”。当听到这个词,我第一直觉就把他认作心理剧的最核心哲学理念。由此开始,对自发性的启蒙意识贯穿我的内心。在那一刻我就理解了,我们所有沉重的人生故事、所有过度的情绪能量、所有无度的理智、情感、欲望都成为限制自发性提升的阻碍。这些,在我理解与佛家所称业障是一个意思,它存在于包括我在内的每个普通人的身上呢,多或少而已。

于是,在课程之初,我就定下了收获“开放”的课程目标。来到这个课程,我带来的是接纳,这是从我过往工作中所得的个人成果。而开放,在我理解是自发性呈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把自己打开,才能在这样一个促进疗愈转化的巨大场域,尽可能把所有的内心阻碍倾倒出来,迎接自发性的井喷。


二、良好的“母体”

在心理剧工作坊的现场,座椅被围成一个了巨大的圆圈。心理剧创始人Moreno莫雷诺将团体呈现出一个像戏剧那样台上台下的场景,而最初则由众人围成一圈,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爷子的智慧。中国有一句名言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何来的台上台下,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剧中人呢,我们身处其中而后知后觉或未先知先觉罢了。何来的剧里剧外,我们每个人都是主角、是辅角、是观众,最重要的是自己人生的导演。

心理剧2.png

汕头易术心理剧工作坊现场



而这个圆圈,象征着封闭、安全的场所,保护着所有在场者,同时转化、祝福着所有在场者。这个圆圈既像孕育生命、孕育希望的子宫,又似乎与道家的太极图,藏传佛教中的曼陀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场域,也是道家、佛家所讲的道场,他提供给每位到场的人,不管你是谁什么身份什么阶层,都有平等的自我修行的机会。

在此次汕头易术心理剧工作坊上,我的本心感应到来自于心理剧训练师钟亮红博士深厚的专业功底是一个厚实的承托,朋友杨梓冬导演的互相支持与欣赏是一份激励,朋友赖小林教授的在场是一份安稳和踏实,还有我们小组的成员、所有在场工作人员、新老学员共创呈现的美好的场域,让我自己有充分的安全、信任。回顾三天的课程,我的自发性从我们6人小组共创出第一个作品之后,就得以逐渐解放。

心理剧3.png

6人学习小组第一个共创作品



三、自发性充分涌现

在本次工作坊第一个剧里,我担任了辅角,起初,我配合导演的指令,但我似乎很快理解了心理剧在做什么。我与心理剧此前更像两条平行线,在工作坊里相遇的时候,我们就像两个早已相识的好友。虽然我的工作方式与心理剧相去甚远,但是我面对的来访与莫雷诺的一样,都是人。一个人的人生脉络、病理机制、身心基础是一致的,那么所有心理理论最终都是殊途同归。我很庆幸这个搭桥人是钟亮红,她显然对心理剧疗法显然有非常深的体悟,极大地加快了我了解心理剧的进程。

似乎从第二天的剧开始,在一段角色训练景中,我的自发性就开始充分涌现,主动地参与到剧中让我更全情地投入,亮红博士说我的出场彻底改变了团体动力,推进了主角的剧情发展。

其实,我平时并非一个十分活跃的人,在我的朋友眼里我应该是沉稳的,在我同事眼里甚至有时是严格较真的,自发和俏皮的表达只有在家人和孩子的面前才会出现。而在来访者的眼里,曾有多人评论我像一块坚硬的石头,怎么敲都不动,就得逼着他自己说出来;也有人说我心如平镜,一点也看不到我只看得到他自己;还有人说我像一个“滑面”,不管用各种方式冲击我,我永远是不加任何个人观点的反馈不管是面对激怒或质疑,永远气定神闲坐在那。这些表现当然与我本身的基于动力学为基础的工作方式有关。但总之,我的来访者们无论如何无法想像我在心理剧的现场是那么打开,那么戏剧化,说实话我也有点被自己震惊到了。这让我更深刻理解了自发性对人的影响,也就是亮红博士提到的角色目录。


四、自发性的催化剂:源自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爱

除了上述因素,我回顾我全然自发的表达更源于一个专业助人者对求助者的爱,这应该是多年职业生命历程中累积而来的情感能量与心理剧的相遇。我曾在写过的一篇文章里专门阐述了在我所理解的“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爱”,这份爱与情欲无关,是作为一个专业助人者的职业本能和个人追求所衍生出的清白情感。具体而言,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爱就是建立清晰而安全的边界下,尽自己此时此地所有可能去帮助自己的来访者

其中,清晰而安全的边界,在个体、家庭咨询当中,除了保密原则,还有不区别对待、只要是在咨询室中发生的对话都必须支付咨询费、尽量不与来访者在咨询室之外私下单线联系等等,而这些边界如同心理剧中关起门来围坐一圈所形成的边界一样,保障了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的权益。来访者只有在这种健康的有边界的治疗工作中才不容易产生依赖、二次创伤或其他衍生创伤。

当然,我这么多年关于边界的坚持,也带来很多不理解,比如对一些朋友家人长辈所推荐个案一视同仁的收费,不顾情面地龟毛似的要求遵循我订立的各种规矩,因此与家人吵过架,一些多年朋友的关系变得怪怪的,我都在所不辞不愿改变。这种坚持,是我认为的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爱,也即是咨询师不能因为咨询师个人的社交需求或其他原因,去轻易摇动这一条边界。




本文中所提及到的佛教、道教等内容,旨在阐述东方哲学对心理咨询的启示,并非涉及宗教信仰。

我对读者的宗教信仰和观点持尊重与理解的态度。




分享